動員三方力量甘肅循環經濟“四升四降” ■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工作重點,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性政策,采取了強有力的推進措施,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具體表現為“四升四降”:與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資源產出率提高9.8%,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24.8%,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例提高2.8%,廢舊資源綜合利用量提高18.5%;與2007年相比,2009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4.17%;化學需氧量降低3.6%;萬元GDP能耗下降9.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2.3%。
動員三方力量 一是動員政府部門力量。2005年以來,甘肅省建立了發展循環經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甘肅省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在《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將政策、項目等內容分工下達到各省直有關部門,各有關部門又分頭把關,因而保證了《總體規劃》編制的質量和進度。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甘肅省政府分別在金昌市和張掖市組織召開了全省循環經濟現場大會。
二是動員院士專家力量。2005年以來,甘肅省在實際工作中依靠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院士專家的智慧,逐漸擁有了一批熟悉省情、能夠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專家團隊。
三是動員工業企業力量。甘肅省眾多企業特別是能源資源消耗多、發展潛力大的32戶試點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努力延伸產業鏈條,為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闖出了新路子。金川公司新選礦工藝使貧礦選礦回收率達到96%,居世界先進水平。
實行五管齊下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甘肅省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副省長為副組長的全省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工信委,各市州、縣區和相關企業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聽取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匯報,先后對循環經濟總體規劃、設立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強化政策支持等重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和決策部署,為全省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制訂發展規劃。2005年3月,甘肅省啟動了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于2006年6月編制完成了《全省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部、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6部委聯合發文將甘肅省列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省。2007年12月甘肅被列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份后,又著手編制《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通過規劃的編制,對甘肅現有的3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進行了改造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七大專業基地:一是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裝備制造業為主的“蘭白”(蘭州、白銀)循環經濟基地;二是以煤電化工、石油化工為主的“平慶”(平涼、慶陽)循環經濟基地;三是以有色金屬新材料為主的金昌循環經濟基地;四是以清潔能源和冶金新材料為主的“酒嘉”(酒泉、嘉峪關)循環經濟基地;五是以加工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天水循環經濟基地;六是以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張武定”(張掖、武威、定西)循環經濟基地;七是以林業、草業和中藥材等生態經濟為主的“甘臨隴”(甘南、臨夏、隴南)循環經濟基地。
三是出臺法規政策。甘肅先后出臺了《甘肅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節能減排綜合實施方案》、《甘肅省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限額指導目錄》、《甘肅省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再生資源回收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法規政策。
四是強化資金支持。在甘肅省財政非常困難情況下,2007年省財政設立了節能降耗專項資金2500萬元、設立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污染減排專項資金500萬元,主要用于支持循環經濟示范試點。2008年,專項資金分別增加到各5500萬元,有力的支持了循環經濟的發展。2004~2008年甘肅省爭取國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補貼項目和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共計118項,項目總投資93.4億元,國家下達資金總額7.64億元。
甘肅省選擇了72類減量化項目、再利用和資源化項目、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項目等三大類項目,作為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支撐項目。到2015年末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約1634億元,利稅約317億元;對甘肅省萬元GDP能耗降低的貢獻率約為58%,萬元GDP水耗降低的貢獻率約為85%,提高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貢獻率約為80%,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節水效果十分顯著。
五是實行激勵約束。在對污染減排實行目標責任管理的基礎上,甘肅省政府又將節能目標任務納入了目標責任書。在對各級政府實行目標責任制的同時,對試點單位也實行了年度考評,并將考核結果納入有關領導的政績考核范圍。
加強節能評估制度建設內蒙古從源頭控制能源消耗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 2008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了《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為內蒙古全面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為確保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切實有效地開展,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隨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下發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管理辦法配套文件的通知》,其中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申報審查程序》、《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內容及深度要求》、《內蒙古自治區節能評估專家庫管理和考核辦法》、《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中介機構管理辦法》等文件。這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的出臺,為內蒙古開展節能評估審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集合多方力量確保評估成效 內蒙古節能評估審查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制度。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由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負責審查。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委托自治區節能監察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節能評估報告進行審查。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以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由盟市經濟委員會負責審查,并接受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
為了使能評報告規范、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報告內容及深度要求》,對項目評估報告應具有的內容及其深度作了具體規定。主要包括節能評估依據、主要工藝和設備選擇、能源供應條件、能源消耗種類、數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況、項目耗能工序分析及主要能耗指標核定分析、節能措施及效果分析、單項節能工程、評估結論以及項目可研報告在節能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建議等幾方面內容。
專家在評審中,重點從產業政策、節能政策、工藝選擇、設備選型、能源利用、耗能指標、節能措施等方面嚴格把關,客觀地定性定量地提出評審意見,并對報告實行打分制,分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通過嚴把項目能耗準入關,從源頭上控制了能耗總量過快增長。
節能評估是一項全新的、技術性較強的業務,絕大多數企業不具備編制節能評估報告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節能評估中介機構的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經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認定的具有節能評估資質的中介機構57家,其中區內中介機構54家,區外中介機構3家。從評估工作開展之初,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就對節能評估中介機構實行資質管理,凡具有自治區經濟委員會認定的中介機構才能開展節能評估工作。同時又根據自治區的產業結構情況按照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礦山采選、機械制造、煤炭、輕工、電力9個專業對各中介機構的從業范圍進行了專業劃分,每個中介機構從業范圍不超過兩個專業。在評審過程中對報告編寫質量進行綜合評分,評分結果納入年度考核。對于報告編寫質量不合格的中介機構實行黃牌警告,年度內被三次黃牌警告的將終止其編制資質。
評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從開展節能評估審查工作以來,內蒙古共評估審查了392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涉及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礦山采選、機械制造、煤炭、輕工、電力九大行業。項目投資額達7874.27億元,耗能總量達1.27億噸標煤。在評估審查的項目中,52個項目沒有通過評估審查,評審合格率達到86.7%,提高了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對能評工作的重視程度。
通過節能評估審查,嚴格限制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節能政策項目的準入,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從而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
提高綜合利用水平云南多項舉措“開源節流” ■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 按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于印發〈國家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的通知》和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印發〈申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核的資源綜合利用電廠認定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的有關規定,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實施細則(暫行)》。
針對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工作發展不平衡,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起步晚,示范推動作用還不夠明顯的實際,云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把認定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對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產品)的技術認定和規范減免稅金使用上。建立了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專家庫,聘任了相關行業的36名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專家。對認定項目(產品)進行現場查驗和技術咨詢,保證了認定的項目(產品)符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的有關要求。同時,開展了對減免稅金使用情況由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專項審計,強化專款專用,確保減免稅金用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工藝技術裝備和環保設施的更新改造以及實施清潔生產上。通過規范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強化管理重點,有力地促進了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產品的鼓勵和扶持政策的落實,促進了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健康發展。
深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 截止到2009年底,云南省在認定有效期內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共445戶。涉及資源綜合利用的產品主要有水泥、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新型墻體材料、硫酸、商品粉煤灰、再生水、精礦粉等20多種。
云南省綜合利用涉及的廢棄資源主要有黃磷渣、硫酸渣、轉爐渣、電爐渣、冶煉廢渣、化工廢渣、工業廢渣、鐵合金爐渣、脫硫石膏、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采礦廢石、尾礦、工業廢氣、余熱、余壓、工礦廢水、秸稈、鋸末、樹皮、枝丫材、垃圾、廢舊金屬、酒瓶、廢玻璃、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等30多個種類。“三廢”綜合利用途徑的不斷拓寬,使綜合利用的規模不斷擴大。截止到2008年,云南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7.8%,同比增加5個百分點。
提高“三廢”綜合利用水平 2010年,云南省的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將以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為核心,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推動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工作。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完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制度。為認真貫徹落實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發改委《關于公布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08年版)的通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和《關于再生資源增值稅政策的通知》的有關規定,云南省擬對《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實施細則(暫行)》進行修訂完善,使認定工作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在資源綜合利用認定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省行業專家的作用,為企業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充分發揮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引導作用,調動企業加強對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的積極性;與相關部門加強協調,落實好認定企業應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監督,繼續做好對認定企業的年檢、抽查工作;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認定企業基礎數據統計工作。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重點抓好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三廢”綜合利用以及廢舊金屬、廢紙、廢塑料、廢橡膠等再生資源的利用。大幅度提高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大對煤礦企業煤層氣的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冶煉廢渣、化工廢渣、爐渣、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廢物尤其是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加大推進建材行業綜合利用工業固廢的力度,抓好再生銅、鋁、鉛、鋅回收拆解集散市場和重點利用工程建設,推動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的回收、拆解、利用等相關工作。
實施環保搬遷重慶再現“碧水藍天”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由于地理條件的原因,重慶主城區曾長期名列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之列,也是全國酸雨污染重災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主城區內工業企業和社區交錯發展,到2001年,已形成渝中區的大黃路片區和化龍橋片區,江北區的貓兒石至江北嘴沿線片區,南岸區的煙雨路片區,沙坪壩區的井口片區、大渡口區的重鋼片區和九龍坡區的重慶電廠片區等主城7大主要污染企業集中片區。
為改善主城區環境質量,2002年初,重慶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對主城區重點污染企業實施搬遷,下決心打一場促進節能減排的攻堅戰。為鼓勵企業搬遷,重慶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制定了搬遷鼓勵政策,首先將嘉陵化工廠等企業納入搬遷范圍,限期實施搬遷,至此,重慶市有計劃有組織的環保搬遷工作拉開帷幕。截至目前,已有5批165戶企業納入市政府搬遷計劃范圍,限期實施搬遷。
環保搬遷初步顯效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累計完成88戶企業搬遷,占搬遷總戶數的一半。通過搬遷,企業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據統計,已完成搬遷企業平均萬元產值能耗由1.62噸標準煤下降到0.58噸標準煤,下降64%;年削減化學需氧量8300余噸,年削減二氧化硫近11000噸,城市工業噪音大幅度降低。主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的天數已由2002年的221天增加為2009年的303天,增加了82天。環保搬遷為實現“藍天、碧水、寧靜”行動和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消除主城安全隱患,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較大貢獻。如重慶市最大的搬遷企業重鋼完成搬遷后,單位產品能耗將下降10%以上,廢水基本實現零排放,其他污染物排放量僅為原來的一半。重慶市第一戶完成搬遷的嘉陵化工廠搬往榮昌后,單位產值能耗由搬遷前的5.32噸標煤/萬元下降為3.81噸標煤/萬元,下降了28%;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基本實現了零排放;實現了錳渣的綜合利用,年利用3萬噸錳渣生產復合肥10萬噸,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效益雙豐收。
化解城市發展用地需求矛盾。企業搬遷為城市發展優化騰出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化解了城市發展用地需求矛盾,優化了城市功能布局。現已完成搬遷的企業為主城發展提供了6000多畝土地,全部完成后將騰出近2萬畝土地。7大傳統污染片區除重鋼片區和重慶電廠片區外,其余5大片區已經消除。重鋼片區在今年重鋼完成搬遷后也將消除。重慶電廠片區的重慶電廠、九龍電廠等污染企業搬遷前期工作已經開展,主城區7大污染片區的徹底消除已為期不遠。昔日的破舊廠房已被或即將被一個個高品質的商住小區代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極大地改善了重慶的城市形象和投資環境。
已完成環保搬遷任務的企業達產后年銷售收入由搬遷前的年均1.2億元增長到2.5億元,增長108%。特別是嘉陵化工廠完成搬遷后,產品年生產總量從搬遷前的年產4.5萬噸提高到搬遷后的9.6萬噸,高錳酸鉀產品從搬前的年產1萬噸提高到3萬噸,高錳酸鉀產品市場占有量占全國的76.5%,占全球的62%,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錳酸鉀生產企業。企業年銷售收入從搬前的9000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5.5億元,增長了478%。
企業資產結構更為優化 搬遷前企業大多數負債累累,企業土地、廠房、設備等資產基本抵押給銀行或資產公司,企業負債率有的高達近100%,一般也為70%~80%。這部分企業中,有的企業銀行資信度低,無法再從銀行獲得貸款發展生產;有的企業瀕于破產,但一時難以獲得破產指標,處于欲死不能的尷尬境地,加之大部分企業因環保問題困擾,生產不能正常進行,或減產、或避開周邊居民休息時間生產,導致企業效益差,舉步維艱。通過搬遷,企業原有債務進行了打折償返,大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到30%~50%的范圍內,處于合理舉債,良性發展的階段。部分企業還通過搬遷,引入外資或內資,改變了企業的資產結構,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使搬遷后的企業,機制更靈活,更具市場競爭能力。

圖為甘肅電投公司在甘肅武威建成投運的1兆瓦光伏電站。
(資料圖片) 相關報道
落實輕工業振興規劃推進四項節能減排工作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于2009年5月18日發布了《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實施以來成效顯著,輕工業總體企穩回升。2009年1~11月輕工業實現總產值96713.1億元,同比增長12.6%;累計實現利潤4909.9億元,同比增長24.61%。
《規劃》中明確了2009~2011年節能減排的目標,要求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11年,主要行業COD排放比2007年減少25.5萬噸,降低10%。其中食品行業減少14萬噸、造紙行業減少10萬噸、皮革行業減少1.5萬噸。為完成上述目標一方面要堅決落實《規劃》中提出的“推進企業節能減排”專項——重點對食品、造紙、電池、皮革等行業實施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編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應用示范工程,推廣成熟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另一方面要配合政府部門落實《規劃》明確提出的淘汰落后量化指標,即2009~2011年淘汰落后制漿造紙200萬噸以上、皮革3000萬標張、酒精100萬噸、味精12萬噸、檸檬酸5萬噸的產能等。
今年,圍繞節能減排工作,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擬開展的重點工作是:
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配合工信部在近期發布造紙、發酵和釀酒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配合工信部在12月底前編制并發布電池、皮革、制糖等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積極參與科技部相關“十二五”資源環境、循環經濟科技規劃;配合環保部做好皮革、制糖、釀酒、罐頭、飲料等行業“行業環境經濟政策配套綜合名錄”制定工作;配合工信部做好淘汰落后產能的前期工作。
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設新型產業園區。按照集中生產、統一治污、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與地方政府聯動,集行業優勢力量,做好產業轉移和示范園區建設工作。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已與遼寧省政府和遼寧阜新市政府簽訂協議,初步確定將阜新作為第一個“承接轉移制革示范基地”,在轉移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
推動重點行業節能減排。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造紙、皮革、洗滌用品、食品、日用陶瓷、日用玻璃、日用搪瓷、照明等行業的結構調整。
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組織發酵等相關重點行業開展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現場經驗交流會,推動相關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
|